您现在的位置: 万科实验学校 >> 首页

让课改乱方寸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27 20:35
字号 :T|T

新课改的星星之火轰轰烈烈点燃后,历经几年时间,终于在全国各地成燎原之势。本是件很值得欢庆的事情,中国历史悠久的灌输封闭教育终于与国际接轨,师生关系有了本质的改善,学生终于有了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人文精神得到关注……,然而,利弊同存,其中夹杂的“泥沙”也很是让人担忧。

 

一、关于新教材的选择使用

 

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对教材的选择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于是乎,不同版本的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应时而生。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长春版……,教材王国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些教材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过去传统教材的一些弊端。然而良莠不齐,个别版本也出现了多处编排不严密甚至错误的地方。如有的图文不符,画面是小灰鸭,课文却写着“小白鸭”;有的设置缺乏层次性,比如汉语拼音未学,就先安排识字;还有的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如学习拼音的同时就要求认识大量生僻的词语;在一年级上学期就安排大量长课文等;这般那般,不一而足,不但没有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反而加重了学生老师的负担。

 

在这个问题上,除了教育部门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选择适合本地学生使用的教材之外,教师们一定要灵活处理教材,严禁生搬硬套。在研究透彻的前提下,把不合理的编排顺序调整过来,将不合理的内容适度加以改动,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借助集体的力量来讨论。万不能自己迷迷糊糊地教,孩子茫茫然然地学,万不能让课改改乱方寸。

 

二、关于新课程的教学定位

 

应试教育作为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在素质教育渐渐微弱的呼声中慢慢苏醒过来。有的县市因为高考成绩较差,遭遇了素质教育的尴尬,便立即调转马头,将应试教育重新推到教育前沿。一时间,分数,名次,这些沉寂了多年的名词,又重新回到了它们至关重要的位置上。工资挂钩,评奖挂钩,教育改革似乎变成了一场闹剧。老师们更像是那可怜的玩偶,教育的历史在矛盾中重演,他们却只能茫然自问:我们到底要怎么教?我们到底要以什么定教?新课程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而我们的考试呢?每个学生都得满分,每个学生都能升入理想的学府,那才是人心所向,才是众望所归吧。

 

追求高效的教学质量毋庸置疑,怕就怕在这种善意的出发点之下实施的种种不合适的评价方法,难免会把素质教育再次演变成实质的应试教育,揉搓教育。正所谓“轰轰烈烈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应试教育”,在高呼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如果连第一生产力都变成一场秀,受益的到底有谁呢?如果真要谈以人为本,那谁来为身心俱疲的老师们减负呢?

 

三、关于运用新理念时尺度的把握

 

新课程讲究课程整合,讲究课外延伸,改变以前死学书本知识的现象,让学生得以开阔思维,培养创新应用能力。如今的课堂上课外拓展随处可见,学生确实受益匪浅。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度,有一些课扩展得太多,以至丢了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在新教材培训上就听过长春版教材的一节语文观摩课──《用餐》,教材设置了中餐西餐两个情境来识字学词,教师教学时分别就此做了延伸,有关餐具和食品贴了满满一黑板。由词到字,本来应该以二类和一类字为重点,教师却就三类字“面”大作文章,告诉学生面有好几种用法,面包面条等是用在面食上,一面红旗中“面”就是个量词。整节课下来,学生了解的知识信息倒是不少,可听课者却茫茫然不知所以然,不知重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试想一下,观摩课尚且如此,广大教师们又如何根据它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呢?惟能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吧。窃以为教学无论如何变化,终究要有个重点有个明确目标。如果把扩展当作圣旨,不加节制,恐怕真的会到泛滥成灾的地步。

 

再简单说说阅读感悟的问题。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走的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路子。我们经常看到高年级的阅读课上,在有层次的朗读课文后,学生分别起来交流自己的感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悟代替了老师传统的讲,学生已变成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但有的教师不分教育对象,滥加使用。比如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上,面对年龄尚小的孩子,个别老师居然也让他们大谈感悟。很多学生并不会谈,能谈的也仅是极少数学生。这样做的意义无非是优等生代替老师讲解,普通学生从听老师讲变成听好学生讲,换汤不换药,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持续下去,长此以往,估计连发言的积极性也消失殆尽了。

 

另外还有对于学生评价的度。在我们中国,自周弘大力倡导赏识教育后,更因为他实验成功的特例,很多老师家长的观念都深受其影响。特别是课改以来,作为对学生尊重,师生平等的体现,广大教师已极少在公开场合批评或责罚学生了。对于问题学生如何处理最恰当,还一直是教育中的盲区。应该说,赏识教育在大多时候能够取得令人期望的效果,甚至“失败是成功之母”中“失败”二字早已被人改成了“成功”。可现在的现象是,即使学生犯了严重错误,老师们也最多来次语重心长的谈话,仍然不能用语言严厉呵斥他们,不能打击伤害他们,这样一味说教的结果并不能令人乐观。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要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社会与家庭却总喜欢把主要原因归咎于老师。这当中,不道德不理智的老师肯定有,可是孩子本身就没有任何问题吗?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到底有多大?即便这样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出了问题老师依旧难逃干系。因此在这种无奈的社会气候下,他们不敢管,也没办法管。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到了学校也经受不到一点挫折,久而久之,便只能是一盆温室里的花朵,不堪风雨之侵袭了。我们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为什么不学学他们的严厉呢?让孩子明确做了错事就该受到一定的惩罚,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确立是非观念,接受生活中的教训,这并不违背教育的规则呀!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和把握的“度”还有好多。比如收与放,工具性与人文性,主导与主体等等。

 

一路走来,我们的课改的确给教育带来很多崭新的变化。而万变不离其宗,我想,传统教育的精华还是应该保留下来,而新的尝试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加以调整。最最需要明确的是,教育乃全社会的问题。惟有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在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中,在家庭的完全配合,老师们的不懈坚持下,我们的课程改革才能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