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科实验学校 >> 首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27 20:35
字号 :T|T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教育将是信息化的教育。教育也以培养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的信息化。

无论人们重视还是漠视,信息社会正在改变每个人的生活,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一个日益信息化的环境里,信息化生存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一个人的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将极大地影响着他的生活质量:在信息社会中一个人如果不具备现代信息素养、没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而且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必将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甚至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在整个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国民是否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和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教育的一个主要作用就表现在培养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料的能力,实现对信息的及时获取、及时反馈。教材可放置在计算机的外存储器中,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及教学速度限制的缺点,有一定的自主权。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学会从广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内容。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关注人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的教育,而人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只有立足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且由学生自主实现主体能力的发展,才能实现学生自我的不断学习和不断完善,才能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面临全国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已进入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阶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务于这一主体,都要充分调动主体自觉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学习”开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教育界的关键词。如何促成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的质量,并兼顾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的有用之材,也就成为现时代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利用本校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开展这一课题研究,既是信息化条件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办学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信息装备效益,促进教育观念更新,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主要目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来调动情感,获取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库,创立交互平台,使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的搜索及跟踪能力,强化信息接受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有效学习的范围很广泛,我们所研究的"有效学习",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指的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听觉媒体(录音、激光唱机等)、视觉媒体(幻灯、投影等)、视听觉媒体(电视、录像等)和交互媒体(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网络系统等)等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基于上述媒体功能的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指在上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有效学习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程式。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发现:大多数中小学生动手学习时学得最好。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协作、交互式的学习中,开发自己学习偏向的不足部分,把三种学习方式以最佳的方法加以组合,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只有激活主体的内在原动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才能逐渐形成主体积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喜欢求异、独立性强、自信心强的创造个性。

国外自1956年布鲁纳等人在研究人工概念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聚焦策略和审视策略,并发现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学习,能极大地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从此“认知策略”研究兴起。这一阶段以儿童不熟悉的认知任务研究为主。这种利用生疏任务的研究优点在于可避免儿童鹦鹉学舌地重复从成人那里学来的答案,且由于远离儿童的现实知识而能更彻底地反应儿童的认知能力。但正如Siegler指出,单纯在生疏的任务环境中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会低估儿童的推理能力,忽视不断发展的渐变式机制对认知能力的影响。随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进展,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不涉及特定学科知识的通用策略相继出现。1971年自Flavell提出元认知概念以来,以此为基础形成、发展的元认知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训练指导,涌现出丹塞路学习策略指导教程,芝加哥掌握学习策略阅读教程、赫伯内容指导教程、魏斯坦认知学习策略等通用学习策略教程及其训练研究。但研究表明,不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训练研究对学科成绩的提高帮助甚小。由此学科学习策略研究兴起,特别是第二语言获得的学习策略与阅读策略研究已成为学科学习策略研究的热点学科。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对此课题正开展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素质。素质教育的理念的积极意义在于,抛弃旧的办学模式,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学习共同体”。“讲究公平、追求卓越”,所有学生都有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即人人都能接受适合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教育,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技术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钟启泉《个性发展与教育改革》),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2、教育心理学理论。人的心灵永远不囿于陈规戒律,不满足于已知的世界,它是不断开拓的。只有在个体生命完整和谐的状态下,各种精神能力才可能充分健康地发展起来,并互相达到协调。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必须充分保证受教育者各种潜能的发挥,应该充分调动主体的各种能力,使个性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创造力。

3、新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科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均衡发展。

五、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它强调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索”都能有所发现或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创新,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启发性原则。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活思维,同时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怎样进行学习和思考。
3.情感性原则。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催化剂”,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创设平等 、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使学生做到“形入,情入和神入”。

4.独立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探索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鼓励自我表现的原则。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做法,倡导标新立异。

六、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每个处在信息时代的人,被大量的信息包围,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就必然缺乏对信息科学知识、方法、技术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缺乏正确的积极的意识倾向,就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

2、社会发展要求每个人对信息和信息活动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和接受能力,如果缺乏信息意识,人们不可能产生这种能力。

3、培养人的信息意识是发展人的全面人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师素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学习模式,使学生善于利用畅通的信息渠道获得信息,提高对信息的搜索及跟踪能力,强化信息接受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培养新世纪创造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