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科实验学校 >> 首页

以学生的说激活课堂 实现教和学双赢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27 20:35
字号 :T|T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课堂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笔者紧跟课程改革新形势,不断实行课堂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止学生参加语文实践,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笔者坚持进行“培养学生的口才”课题实验,并结合自己悟出的“点讲法”进行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以一堂课为例论述之。

最能体现上述课题实验特点的一堂课是笔者曾经上的《马说》那堂课,课前就在思考,应怎么上好这堂课。想到实验课题是以口语交际为主,创新课堂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二者不谋而合,又由于平时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完善“点讲法”(即采用“一读、二疑、三议、四结、五用”的教学程序,在每个程序中教师只是起点拨作用。),而“点讲法”中有“疑、议”的步骤、(疑就是学生质疑提问,议即学生讨论解答)。此二步恰好与‘说”这个主体和学生的实践联系起来了。因此,笔者在心中形成了此堂课的大体轮廓。心里有了谱,唱出的曲子自然不会差。

这堂课中,老师讲的时间是在8——10分钟之间,其它时间都由学生支配,但这个时间并不是放任自流,不是放羊,而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讨论发言,提出问题,所以,尽管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但还是井井有条的。

首先是教师导入,由我国曾经不重视人才(文革中),导致落后于别人几十年及至上百年的事例来说明人才的重要性,自然引入课堂(约2分钟)。然后,在师范读过程中,学生正音正字,接着,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以一个

问题让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主题:

课文中所说的千里马、伯乐与人才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明确,并让学生上台板书:

千里马 (比喻人才)

伯 乐  (比喻赏识人才之人)

接着,学尘针对课文,围绕千里马、伯乐,进行质疑提问,所提出的问题经学生集体讨论,师点拨之后,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有争议的问题记下来展开辩论,(也可以放在课后)这样能充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口才能力,并能很轻松地学好课文,把握其主题,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

学生在本堂课中,提山了许多问题,学生很好的投入了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提的问题都是很有建设性的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上讲台,标新立异,七嘴八舌的构想。例如:(学生问题)

1、生:“各位同学,本篇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不幸遭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经过观察找出相关语句,并板书在黑板上)

2、生:千里马比喻人才,而人才对社会发展很重要,那么写千里马的(人才的)不幸遭遇,是不是因为作者韩愈自己受到同样的遭遇?当时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讨论,查资料(有关写作背景)得出: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学生通过这个问题明白了课文的主题:通过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达了对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的极其愤慨和猛烈的抨击,无情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在弄清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学生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如:

1、文章以千里马喻人才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不以别的动物来比喻呢?

—学生马上起来回答:“因为是用来比喻人才,我觉得用马而且是千里马来比喻最合适,符合比喻的要求,总不能用驴来比喻吧!至于写作手法应该是借物寓意吧!另外,我想提一个问题,我们来共同探讨:全文共用了十一个‘不’字,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多缜密的思维,多仔细的观察,多好的提问!我们的学生能这样来探求知识,这就是笔者认为最满意的一堂课的原因,他的回答令同学们心服口服,且诙谐十足,他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有这么多‘不’?”、“为什么用十一个不?”……最后学生回答:“这十—个‘不’是围绕‘不知马’写出了千里马的不幸遭遇,从而揭示了统治者不知马,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可见这些‘不”与中心是紧密相关的。”

3、一学生提出:“我认为韩愈有点自私,此文纯粹为了发泄个人的私愤,仅仅是因为自己没得到重用,才写这篇文章!而且他还有点狂妄自大,他凭什么说自己是人才?”(有—定道理)。

对这样的学生,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权威,不唯书,敢于标新立异。这节课学生十分活跃,还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1、文中揭示中心主要的一句是哪一句?(最后一句)

2,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不赞同!因为也许在伯乐出现之前,就已经有千里马在了。

3、文章第三段的结尾含“也”字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气呢?(痛惜;质问;痛切;嘲讽)

4、“骈死”的“骈”是什么意思,“只辱干奴隶人之手”这个“奴隶”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奴隶社会那种奴隶?(骈:一齐,并驾齐驱,二匹马并排走为骈,奴隶这里是奴仆,仆人的意思)

5、文中有哪些通假字?分别是什久意思?……

诸如此类的问题,就不一一举例了,通过学生的说以及老师在此过程中的点拨,学生学的目标,老师教的目标都在轻松、和谐、活泼的气氛中达到了。对教者而言可谓事半功倍,投资少,收获大(当然这个“投资”仅指课堂上老师的点拨)
最后是学生的运用,学以致用嘛!主要布置了两个写作练习题:(任选其一)

1、千里马自述2、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附板书:(全由学生书写扳书) 

  伯乐(识别人才的人) ——————————不常有  
                            策之不以其道 

不知 —— 千里马(人才)食之不能尽其材   揭示了统治者不知马,不识

                            鸣之不能通其意  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

       上述是一堂课的小结,也是笔者在新课标下实践性语文教学的缩影,这对我的启发很大,这种教与学的改革将是笔者以后长期要坚持的,“路漫漫兮具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如既往地秉承课改精神,争取将教与学有效地结合,完善地结合,创设一种学生乐学,教师善教的局面,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