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科实验学校 >> 首页

语文教研组校本教研阶段小结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27 20:35
字号 :T|T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深入进行,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由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来推动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改革。专家认为,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下面谈谈语文教研组在校本教研方面的点滴探索。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意味着教学研究的重心要置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学研究问题是从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校本教研”要求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把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本组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把全组教师卷入到“校本教研”之中去,使之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体。

专业引领──形成课改骨干教师群

通过全校教学大比武,确定全组“课改先锋教师”,这些教师可在全校各班上观摩课、研讨课。每周开展教研活动,确定每业务学习的“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则是本校的课改示范教师。以“课改先锋教师”和“主讲教师”为核心,形成课改骨干教师群,从而为教师树立了身边的榜样,也有效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把课改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期大大缩短,加速了全校的课程改革进程。

集体备课──生动活泼的平等探讨

在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围绕若干个中心议题(主要来自前一阶段教学实验的困惑和障碍),采取“头脑风暴”方式,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再集体研讨,整理出较好的设计思路供大家分享。备课时,老师们把各自带来的不同的备课资料和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激发了他们教学的想象力。这种集体备课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它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通过不同背景的教师的合作学习和对话,通过不同感受和体会的教师的思想交流和碰撞,能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合理的看法:二是通过对话和交流,老师们能够彼此充实和完善各自原有的想法,并进一步发展个性化的思维和方法,从而促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案例研讨──问题中提升授课技巧 

案例研讨的核心是通过提问使意见或观点得以检验,提问包括开放性问题、假设性问题、诊断性问题、扩展性问题等。其基本过程是:先是由授课者介绍本节课设计的基本思路,然后让研讨者分组进行合作讨论。接着,由研讨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并进行相互交流。案例研讨,不仅使各科教师超越了语文学科知识本身的界限,而且使教师深入探讨了课程的共同价值,不仅使教师能够有效的吸收先进的课程设计思想,而且能够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进一步提升设计的艺术。因此,案例研讨法受到了教师的一致好评。

同伴互助──促进教师间同步提高

同组内实行以老带新,以“优”帮“后”。要求双方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既欣赏又质疑,加强相互间的研讨和动态合作,从而提升双方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双方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每位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都在14节以上。

自我反思──自我解剖反思中成长

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就课堂教学而言,既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课前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课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后的“课后反思”。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行之有效;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反思型教师也是“校本教研”的客观要求,是实施新课程中教师成长的具体表现。

研究交流──领悟体会新课程理念

采取集中与分散、定时与不定时教研活动形式,采用“沙龙”方式进行,借助“说课”理论,有意识把一些典型、代表性课实况记录下来,然后全组老师进行研究交流,解剖“麻雀”。针对上课教师的理论设计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学生反应进行比较,用课改的新理念来分析,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起为戒。通过这些形式,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今后本组将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积极寻求专家教授的指导,踊跃外出学习,尽快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教研活动向新的进程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