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万科实验学校 >> 首页

入职体检的心理检测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4-27 20:33
字号 :T|T

 入职体检的心理检测
  
  从今年5月份开始,浙江温州市民到市体检中心体检时,会发现增加了一项“心理体检”的项目。这个检测只需填一张表,花30分钟左右,就能知道你的心理健康状况。
  
  而在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新生的心理体检悄然兴起。到2007年,北京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为新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与此同时,婚前的心理体检已经成为不少白领必备的结婚步骤。目前,广州已经有20多万人接受了这一检测。
  
  由此可见,心理体检正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仍有不少人会提出疑问,这“心理”该怎么检查,它对人的生活会有多大的影响?为此,《生命时报》记者连线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参与新生心理测评的负责人赵凯,为您解读心理体检。
  
  年轻人最该做心理体检
  
  “严格来说,心理体检是对心理检查或心理测评的形象说法。”张侃指出,它跟身体检查一样平常,目的在于发现人们心理上存在的疾病,如焦虑等。一般,测试者需要完成一套几十道题的问卷,然后根据得分,分析心理健康状况。各个测评量表的重心有所不同,比如有的针对测试者的整体情况;有的是为了发现测试者是否能抗压。
  
  心理体检面向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不过,对年轻人进行心理体检的意义更为重大。”张侃进一步解释说,这一年龄段的人还没有成熟到准确把握自我的年龄,因心理状态不佳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令人忧心。
  
  美国日前发布的一组调查数据,足以说明当前美国青年人“畸形”的心理状态。8月17日,美国高校心理辅导研究会表示,他们对全美70多所高校2.6万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50%以上的人至少产生过一次自杀念头。其中,15%的受访者认真考虑过自杀,超过5%的人曾试图自杀。
  
  林永和指出,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得早,但这些数据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其中的缺陷。“它没有成功地教会学生运用交流、求助等方式化解心结。”
  
  中国青年人多是“草莓族”
  
  反观我国现状,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同样不容乐观。
  
  不久前,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素质的满意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一些新入职的毕业生表现出“命令不得”、“抗压能力不强”等问题,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草莓族”。这一说法是从我国台湾流行而来的。草莓外表光鲜亮丽,可质地却软绵绵的,稍一挤压就流汤流汁,变为一摊软泥,正如一些人面对困难一压就软。
  
  不少用人单位对此深有感触。从事人力资源的杜先生告诉记者,有些刚入职的毕业生能力还可以,可你要是挑剔他几句,立马就哭,一哭就闹着撂挑子不干了。
  
  “人的现在和未来都是由过去的点滴堆积而成,你能期盼那些经不住压力的大学生在入职后,会有改头换面的变化吗?”林永和说。
  
  当代青年人为何心理素质如此脆弱呢?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副教授黄洪基曾指出,如今的年轻人多是改革开放前后出生的一代。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不愁吃穿,自然很少遇到不顺心的事。即便他们见多识广,但生活相对单纯,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这造成了他们理论知识不少、应试能力挺强,但就是社会适应力太差,抗压能力有限。一旦遇到挫折,就选择放弃。
  
  林永和认为,虽然不能苛求青年在短时间内变得坚强,但原地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及早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越早干预收效越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给大学新生建立心理档案,还是企业的入职心理测评都势在必行。
  
  美国:员工入职要做心理体检
  
  企业的入职心理测评在美国已经实行了近五十年。目前,美国500强企业有90%以上,无论是招聘基层员工还是管理层,都会采用一种或多种心理测评。其中,诚实度测试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明星项目”。
  
  上世纪80年代,为了应付内部不断出现的“内贼”,很多企业开始引入这一测试,随后逐渐流传开来。“我一直都在强调,减少内部盗窃现象应从员工招聘环节抓起。”杰克·海斯国际安全咨询公司的总裁马克·道尔说,“避免聘请危险员工比不幸聘请他们后再应对,要有效得多。”
  
  此外,更多的心理体检是为了发掘具有公司所需工作特质的人,并过滤掉那些心理不稳定的人。比如,在美国非常流行的“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量表(MBTI)”,就主要是对员工的性格进行评估,从而发现那些畏惧压力、害怕改变的弱点。
  
  虽然我国在入职心理测评方面还很薄弱,但我们的高校新生心理测评非常普及。据赵凯介绍,每年9月份一开学,学校做的头件事情就是给学生们做心理测评。“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们会让新生们完成一套90道题的问卷,从而了解其整体心理状态。”据了解,量表涉及抑郁、焦虑、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如果得分超过270分,就说明有潜在的心理障碍。对于分值较高的学生,学校会予以特别关注,并进行约访。
  
  保护隐私,消除歧视
  
  “从心理体检的称谓上就能看出,现在它的地位还比较尴尬,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同,不得不用人们熟悉的体检来形容它。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它对人本身的重要价值。最轻微的心理问题看似并无大碍,往往也被人们所忽视。然而,一旦任其发展,开始出现心理障碍,乃至成为精神疾患,它给患者个人带来的痛苦绝不亚于身体疾病,而且还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损耗。”张侃强调。
  
  卫生部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按伤残所调整的生命年限指标,评价各类疾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精神疾患占总负担的1/5,超过了心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而通过正规的心理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就能通过心理咨询加以解决,阻断其向心理障碍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说,心理体检不仅要实施,而且要广泛推广。希望有一天,心理体检不再借用体检的名义,能真正地深入人心。”张侃说。
  
  但是,心理体检在推广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它恰恰暴露出当前心理体检的问题。一位曾从事心理测评的人士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很多人不相信心理体检的科学性,尤其是对测评人员的资质、职业素养以及量表的权威性表示怀疑。因此,这些人在参与测评时,就会提供虚假的信息,造成了一批无效问卷,从而导致了测评结果的误差。还有一类人担心测评结果被公开,万一自己有问题,会不会被用人单位歧视,被周围的人耻笑。面对这些问题,心理体检该何去何从?
  
  “首先要强调的是,即使心理有问题,也不能成为企业、学校拒绝录用员工或学生的理由。无论是心理问题,还是心理障碍,都跟身体疾病一样常见。这让我想起了乙肝患者在求职中受歧视的事。人们在呼吁乙肝不是用工门槛的同时,也应对体检结果保密的建议。”夏学銮说,“其实,在美国,体检结果属于隐私,只有当事人有权知晓。让人比较放心的做法是,心理测评人员将资料保留一段时间后就予以销毁。”
  
  张侃指出,要让人们信任心理测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三方面的合力。首先,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心理测评行业。其中,要明确规定,个人测评结果属于法律保护范畴,不经本人同意就随意告知他人或组织,理应受到法律的惩罚。其次,要规范测评人员的执业资格,如测评者至少拥有心理学专业本科学历等。再次,测评人员应加强自律。当心理测评出来后,测评人员向相关企业或学校提供的结果,应该是集体数据,如焦虑、抑郁等在整体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对于个人,则要让每个被测评者对应一个编码,测评人员通过编码反馈的形式告知当事人。最后,测评人员应该使用科学可靠的测评工具,并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进行更新,从而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测评结果的准确性。